01
文言文訓練(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軍臨熒陽,一軍臨太行。韓恐,使陽成君入謝于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
上黨之守馮亭曰:“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守三十日,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之于王,唯王才之。”趙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愿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王大怒曰:“夫用百萬之眾,攻戰逾年歷歲,未見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使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馮亭垂涕而勉曰:“是吾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辭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兵已取之矣。”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于長平。
(摘編自《戰國策?趙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B.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C.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D.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入謝于秦”和“謝漢使曰:‘武等實在’”的“謝”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陽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種封號,文中平陽君指趙豹,他受封為平陽君。
C.“臣聞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謙稱,如:敝人、敝處、敝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紹了秦國和楚國交戰的歷史,訴說了韓國追求私利,不守盟約的情況,為進攻韓國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韓國的領土。
B.馮亭堅守不住上黨,但并沒有把上黨獻給秦國,而是找了個借口,把上黨送給了趙國,趙王十分高興,這說明趙王目光短淺,被眼前的利益誘惑。
C.平陽君趙豹堅決反對趙王接受上黨,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客觀地分析了形勢,但他的建議惹怒了趙王,趙王還是派遣趙勝前去接受了上黨之地。
D.馮亭面對趙國國君的封賞,流下了眼淚,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認為已經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說明他是一個有遠見、有智謀、有忠義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
(2)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答案】
10.C
11. C(指孔子錯)
12.C(“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無中生有)
13.(1)臣下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應:對付;死:為國戰死。每點1分)
(2) 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
(被:承受;雖:即使;強大:強大的國家;小弱:弱小的國家。每點1分)
參考譯文:
秦昭王對公子他說:“從前秦國、楚國在藍田交戰,韓國派出精銳部隊幫助秦軍,可是秦軍戰斗不利,韓國因此反與楚國聯合,不堅守盟約,只追求利益。韓國對于我國來說,是心腹之患。我準備進攻他們,怎么樣?”公子他說:“君王出兵韓國,韓國一定恐懼,恐懼就可以不用戰爭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說:“好。”于是就出動軍隊,一支軍隊逼近滎陽,一支軍隊逼近太行。韓國十分恐懼,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作為講和的條件。
上黨的太守馮亭說:“臣下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死。”馮亭堅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請求趙孝成王說:“韓國不能守住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可是上黨的民眾都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愿意做趙國的臣民。現在上黨擁有十七個縣,愿意拜獻給大王,希望君王裁決這件事。”趙王大喜過望,召來平陽君并告訴他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上黨的吏民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趙國的臣民。如今馮亭派使者把上黨獻給寡人,你看怎么樣?”趙豹回答說:“臣下聽說圣人認為無故獲利是最大的禍患。”趙王說:“人們懷戀我的恩義,怎么說是無故獲利呢?”趙豹說:“秦國逐漸侵占韓國的土地,中間斷絕了上黨通韓國的道路,使他們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認為可以坐得上黨。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而弱小的國家卻能從強大的國家手中得到嗎?如今君王得到上黨,可以說是有緣故嗎?況且秦國用牛耕種,從水道運送軍糧,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將士列陣在上黨,法令嚴格,政務推行順利,不可以和他們交戰。君王還是自己認真考慮一下。”趙王大怒說:“使用上百萬軍隊,經年累歲地攻戰,沒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會得到十七座城,為什么不干?”趙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趙勝前去接受土地。
趙勝到上黨說:“敞國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趙勝,使臣趙勝對您說:‘請把三萬戶的城邑封賞給太守,千戶的封賞給縣令,各官吏的爵位都連升三級,能聚集到一起的民眾,每家賞賜金子六斤。’”馮亭流淚拒絕說:“這是我使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為君主守衛土地卻不能戰死,并且把它送給別人,這是第一不義;君王把土地獻給秦國,我沒有聽從君主的命令,這是第二不義;出賣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戶,這是第三不義。”馮亭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而回到韓國,對韓王說:“趙國聽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現在已發兵占領上黨了。”韓國報告秦國說:“趙國發兵占領上黨。”秦王大怒,命令公孫起、王齮率領軍隊與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交戰。
02
文言文訓練(二)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題。
沖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揚、徐盜賊方盛,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太尉李固曰:“帝雖幼少,擾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謀,及近日北鄉之事,皆秘不發喪,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從之,即暮發喪。太后委政宰輔,李固所言,太后多從之。黃門宦官為惡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疾之。
初,平原王冀既貶歸河間,其父請分蠡香縣以侯之,順帝許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曹騰等聞之,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蠢吾侯,富貴可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抑,冀意氣兇兇,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獨李固、杜喬堅守本議。固擾望眾心可立,復以書勸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誣李固、杜喬,太后素知喬忠,不許,冀遂收固下獄。門生渤海王調貫械上書,證固之枉,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亦要鈇锧詣闕通訴,太后招赦之。及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大將軍長史吳枯傷固之枉,與冀爭之。冀怒,不從,怒起入室,祐亦徑去,固遂死于獄中。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i大事,后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于義得類,夫復何言。”廣、戒得書悲漸,皆長嘆流涕而已。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梁氏之變》)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B. 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門宦官為惡者一皆斥遣”與“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兩句中“遣”字的含義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與“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兩句中“疾”字的含義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與“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妻”字的含義不同。
D.“佑亦徑去”與“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徑”字的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沖帝去世,揚州、徐州一帶盜賊猖撅,梁太后打算將宣布發喪一事推遲,最后聽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議,當晚就宣布發喪。
B.梁冀想要擁立劉志為帝,但是朝中眾臣卻與之意見不合,在曹騰等人的游說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議,會上他言辭激烈、氣勢洶洶。
C.梁冀誣陷李固和杜喬,還將李固逮捕并打人監牢,太后最終還是下詔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罷手,最后李固死于獄中。
D.李固臨終前與胡廣、趙戒一起上書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讓本朝的功業與文帝、宣帝時代一樣興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戀謬誤,他擔心漢朝衰弱從此便要開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梁太后以揚、徐盜賊方盛,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
(2)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
【答案】
10.(3 分)A
11.(3 分)D 【解析】“祐亦徑去”中的“徑”是徑直的意思,“懷其璧,從徑道亡”中的“徑”是小路的意思。
12.(3 分)D 【解析】李固臨終前不是與胡廣和趙戒一起上書朝廷,而是寫信給胡廣和趙戒。
13.(10 分)翻譯:
(1)(5 分)梁太后因為揚州、徐州一帶盜賊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達洛陽后再宣布發喪。(以:因為;方:正;須:等到。三點各 1 分,句意 2 分)
(2)(5 分)梁冀聽到這一消息,大為驚恐,懼怕李固的名聲和德行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根據前事舉發李固。(乃:于是;更:再次;奏:舉發。三點各 1 分,句意 2 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沖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為揚州、徐州一帶盜賊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達洛陽后再宣布發喪。太尉李固說:“皇帝年齡雖小,仍然是全國的君父。今日去世,人與神都感傷震驚,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隱匿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過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謀,以及近日迎立北鄉侯之事,都是秘不發喪所致,這是天下最大的禁忌,絕對不可以這樣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議,當晚就宣布發喪。梁太后把國家政事都交給輔政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議,梁太后大都采納。為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貶斥遣退,天下之人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卻對此十分痛恨。
起初,平原王劉翼被貶回河間以后,其父河間王劉開請求分蠡吾縣給劉翼,同時請封劉翼為侯,順帝同意了。劉翼死后,他的兒子劉志繼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志為妻,(就征召劉志來京都洛陽,)劉志剛抵達夏門亭,就趕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擁立劉志為帝。但眾臣的意見都與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憤憤不滿,但又無法強迫大家。曹騰等人聽說后,夜里前往梁冀那里游說:“將軍幾代都是皇親國戚,又執掌國家大權,賓客遍布天下,難免有些差錯。清河王嚴厲明察,假如真立為帝,那么將軍遭受禍難為期不遠,不如擁立蠡吾侯劉志,可以長久保全富貴。”梁冀認為曹騰等人說得很對。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進行商議,梁冀在會上氣勢洶洶,言辭嚴厲激烈,自胡廣、趙戒以下的大臣無不感到震懾畏懼,只有李固和杜喬仍堅持原來的主張。李固仍然希望擁立眾心歸附的清河王劉蒜,再次寫信勸說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誣陷李固和杜喬,梁太后向來了解杜喬的忠誠,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將李固逮捕下獄。(李固的)門生渤海人王調身戴刑具向朝廷上書,證明李固的冤枉。河內人趙承等數十人也在腰上系著腰斬時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訴,梁太后下詔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獄之時,京師洛陽的街市里巷到處歡呼萬歲。梁冀聽到這一消息,大為驚恐,懼怕李固的名聲和德行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根據前事舉發李固。大將軍長史吳祐對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傷感,與梁冀爭辯。梁冀大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氣沖沖地起身進入內室,吳祐也徑直離去,李固于是死于獄中。臨終之前,李固寫信給胡廣和趙戒說:“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輔佐,不顧個人安危,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本朝功業與文帝、宣帝時代相比一樣興隆。想不到滿朝梁姓之臣迷戀謬誤,而你等曲意順從,使吉祥化為兇險,使成功轉為失敗!漢朝衰弱從此開始。你等享受皇上豐厚的俸祿,看到社稷將要倒塌卻不去扶持,對于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會偏私阿曲?我的生命雖然結束,但已經得到仁義,還有什么可說。”胡廣、趙戒看到李固的書信悲痛慚愧,都長嘆流淚。
03
文言文訓練(三)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士之壟也。”宣王默默不悅。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并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zzd>閭里</zzd>,士之賤也,亦甚矣!”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為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B.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C.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D.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鎰是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秦始皇時期成為通用貨幣。
B.閭里,古代將皇城以外居住區劃分為國宅和閭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當車”的“當”指當作,與《與妻書》中“當哭相和也”的“當”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拜兩次,意思是表達敬意;有時亦作書信敬辭。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宣王對顏斶說“顏斶上前”,顏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這使齊宣王不高興,侍臣認為齊宣王可說“顏斶上前”,但顏斶不可說“大王上前”。
B.齊宣王怒問顏斶“王與士誰更高貴”,顏斶直言“士高貴,王不高貴”;齊宣王問“你有根據嗎”,顏斶以柳下季為例講明道理,齊宣王仍不高興。
C.顏斶認為當今時代諸侯數量之所以無法與上古相比,是因為當政者決策有誤,不重視士人;經過顏斶一番說辭,齊宣王改變了先前不悅的態度。
D.齊宣王為讓顏斶留在身邊,許諾一些物質待遇,但顏斶不為所動,他認為士人一旦顯達,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遙自在。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5分)
(2) 及今聞君子之言,乃為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5分)
【答案】
10.A[解析] “何則”為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意為“為什么呢”,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兩項;“出于鄙野”與“起農畝”結構相同,意思相近,表示出身卑賤的意思,“出于鄙野”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11.C[解析] “當哭相和也”的“當”是“應當”的意思。
12.B[解析] “以柳下季為例講明道理”概述不準確,根據原文的意思,應為以兩項“令曰”的內容為例。
13.(1)[答案] 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頭顱,竟比不上死去的賢士的墳墓。(“生”“曾”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 等到今天聽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為弟子。(“細人”“受”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上前!”顏斶也說:“大王上前!”齊宣王不高興。侍臣(責備顏斶)說:“大王,是一國之君,而你顏斶,只是一介臣子。大王說‘顏斶上前’,你也說‘大王上前’,(這樣做)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貪慕權勢,而大王上前則是謙恭待士。與其讓我(蒙受)趨炎附勢(的惡名),倒不如讓大王(獲取)禮賢下士(的美譽)。”齊宣王因憤怒而變了臉色,說:“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回答說:“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齊宣王說:“這話有根據嗎?”顏斶說:“有。以前秦國征伐齊國,(秦王)下令說:‘有敢去柳下季墳墓周圍五十步內打柴的,一概處死,決不寬赦。’又下令說:‘有能取得齊王首級的,封侯萬戶,賞賜千金。’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頭顱,竟比不上死去的賢士的墳墓。”齊宣王默不作聲,很不高興。侍臣都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上前來!大王擁有千乘之國,天下賢士,知仁行義的人都前來為齊王效力;有口才有智謀的,沒有不前來齊國發揮他們的才能;東西南北(四方諸侯),沒有敢不臣服的。現在那些清高的士人,卻被稱作普通民眾,徒步而行,處在田間(耕作),至于一般士人,則居于鄙陋窮僻之處或以看守門戶為生,士人的地位也太低賤了!”顏斶回答說:“這話不對。我聽說上古大禹時代,有上萬個諸侯國。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講究)道德淳厚的方法,(并且)得力于重用士人。所以虞舜出身于鄉村鄙野,得以成為天子。到商湯時代,有三千諸侯。當今時代,面向南稱孤道寡的諸侯只剩下二十四個。由此來看,難道不是因為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嗎?當諸侯漸漸被消滅,面臨亡國滅族的威脅時,即使想成為鄉野窮巷的尋常百姓,又怎么能辦到呢?”齊宣王嘆道:“唉!怎么能夠侮慢君子呢,寡人這是自取其辱呀!等到今天聽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為弟子。如果顏先生與寡人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車,先生的妻子兒女也必然錦衣玉食。”顏斶(聽后要求)告辭回家,說:“士人生在偏僻鄉野,經過推薦選用就接受俸祿,這也并不是說不尊貴顯達,可是這樣他們的形體精神從此難以完全屬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鄉下,晚點吃飯權當吃肉,悠閑散步權當坐車,不犯王法權當富貴,清靜純正權當自得其樂。發號施令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諫的,是我顏斶。我要講的主要道理已經說全了,希望大王允許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鄉。”于是,顏斶拜了兩拜后辭別離開。
04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黃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yú)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wò)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wěi)者,曰疏。臣請試言其親者。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wú)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施加)!動一親戚,天下圜(huán)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征矣,其勢盡又復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至于髖(kuān)髀(bì)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注] ①《治安策》是賈誼上書漢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曬。 ③髖髀(kuānbi):胯骨與股骨。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B.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C.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一
D.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帝,指傳說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傳他打敗炎帝等,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B.黃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車上以黃色綢緞為里子的車蓋。因而“黃屋”也指帝王的車。
C.“適啟其口”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兩句中的“適”字含義不同。
D.“雖在細民”與“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兩句中的“雖”字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合乎當時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據,觀點鮮明,對所論問題了如指掌,所提對策具體可行;情真意切,文筆生動。
B.作者認為,漢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靈王等七人都還健在的時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敘述了同姓諸侯王不遵法紀,野心勃勃,對抗朝廷,乃至陰謀叛亂等情況,作者憂國憂民、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國家,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會歸順天子,國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5分)
(2)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5分)
【答案】
10 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 、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原文標點.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 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 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時,因天之助, 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11.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 雖在細民”中的“雖”的意思 是“即使”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中的 “雖”意思是“雖然”。
12.B【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可以使天下太平”錯, 作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漢文帝無法把國家治理好。
13(1) 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 多的有一百多個城, 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 恩德是極深厚的了。
(得分點:“膏腴” “王” “渥” 各1 分 大意2 分)
13(2) 仁義恩厚, 好比是皇上的利刃; 權勢和法制, 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頭。(得分點:“芒刃”“斤斧” 判斷句式各1分! 大意2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題的關鍵點:“膏腴”意為“肥沃”“王”意為“使... 成為諸侯王” ;“ 渥”意為“深厚”第(2)小題的關鍵點:“芒刃” 意為“利刃”“斤斧” 意為“砍刀和斧頭” “權勢 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為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黃帝說:“太陽到了中午一定要曬東西,拿著刀子就要趕快去切割東西。”現在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使國家鞏固,民眾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會傷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殺他們的頭,這難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勢還有什么區別嗎?憑著皇帝的權力地位,趁著現在有利的時機,靠著上天的幫助,還對轉危為安、改亂為治的措施有所顧忌。假如陛下處于當年齊桓公的境地,還能不聯合諸侯恢復天下的秩序嗎?
高祖皇帝憑著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個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極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當中,反叛的事發生了九次。陛下跟這些王公的關系,并不是親自較量過才能之后而使他們甘心臣服的,也不是親自封他們當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寧,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寧的。
不過,還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說是關系疏遠。那就請允許我試著談談那些關系親近的同姓諸侯王吧。假如讓悼惠王統治著齊國,元王統治著楚國,中子統治著趙國,幽王統治著淮陽,共王統治著梁國,靈王統治著燕國,厲王統治著淮南,假如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即位為天子,能把國家治理好嗎?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系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作天子的人。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綢車蓋的車,漢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厲王那樣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召見他們又怎么能來呢?幸而召來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侯王就會瞪圓了眼睛驚起來反抗。陛下的臣子當中雖然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經刺進了他的胸膛。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一定會危害國家,關系親近的諸侯王一定會作亂,這已經被事實證明了。那些自負強大而發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幸運地戰勝他們了,可是并沒有改變造成叛亂的原因。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動叛亂,已有征兆了,形勢又完全恢復到以前那種狀態。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頭牛,而鋒利的刃并沒有變鈍,這是因為他所刮別割剝的,都是順著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對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頭。仁義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權勢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頭。如今的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棄砍刀、斧頭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認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斷。為什么仁義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濟北王的身上呢?因為形勢不允許啊!
我私下里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車輪的輻條聚集向車軸那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感到他們很安穩,因此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了。
01
文言文訓練(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軍臨熒陽,一軍臨太行。韓恐,使陽成君入謝于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
上黨之守馮亭曰:“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守三十日,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之于王,唯王才之。”趙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愿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王大怒曰:“夫用百萬之眾,攻戰逾年歷歲,未見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使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馮亭垂涕而勉曰:“是吾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辭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兵已取之矣。”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于長平。
(摘編自《戰國策?趙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B.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C.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D.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入謝于秦”和“謝漢使曰:‘武等實在’”的“謝”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陽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種封號,文中平陽君指趙豹,他受封為平陽君。
C.“臣聞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謙稱,如:敝人、敝處、敝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紹了秦國和楚國交戰的歷史,訴說了韓國追求私利,不守盟約的情況,為進攻韓國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韓國的領土。
B.馮亭堅守不住上黨,但并沒有把上黨獻給秦國,而是找了個借口,把上黨送給了趙國,趙王十分高興,這說明趙王目光短淺,被眼前的利益誘惑。
C.平陽君趙豹堅決反對趙王接受上黨,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客觀地分析了形勢,但他的建議惹怒了趙王,趙王還是派遣趙勝前去接受了上黨之地。
D.馮亭面對趙國國君的封賞,流下了眼淚,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認為已經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說明他是一個有遠見、有智謀、有忠義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
(2)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答案】
10.C
11. C(指孔子錯)
12.C(“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無中生有)
13.(1)臣下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應:對付;死:為國戰死。每點1分)
(2) 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
(被:承受;雖:即使;強大:強大的國家;小弱:弱小的國家。每點1分)
參考譯文:
秦昭王對公子他說:“從前秦國、楚國在藍田交戰,韓國派出精銳部隊幫助秦軍,可是秦軍戰斗不利,韓國因此反與楚國聯合,不堅守盟約,只追求利益。韓國對于我國來說,是心腹之患。我準備進攻他們,怎么樣?”公子他說:“君王出兵韓國,韓國一定恐懼,恐懼就可以不用戰爭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說:“好。”于是就出動軍隊,一支軍隊逼近滎陽,一支軍隊逼近太行。韓國十分恐懼,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作為講和的條件。
上黨的太守馮亭說:“臣下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死。”馮亭堅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請求趙孝成王說:“韓國不能守住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可是上黨的民眾都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愿意做趙國的臣民。現在上黨擁有十七個縣,愿意拜獻給大王,希望君王裁決這件事。”趙王大喜過望,召來平陽君并告訴他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上黨的吏民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趙國的臣民。如今馮亭派使者把上黨獻給寡人,你看怎么樣?”趙豹回答說:“臣下聽說圣人認為無故獲利是最大的禍患。”趙王說:“人們懷戀我的恩義,怎么說是無故獲利呢?”趙豹說:“秦國逐漸侵占韓國的土地,中間斷絕了上黨通韓國的道路,使他們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認為可以坐得上黨。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而弱小的國家卻能從強大的國家手中得到嗎?如今君王得到上黨,可以說是有緣故嗎?況且秦國用牛耕種,從水道運送軍糧,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將士列陣在上黨,法令嚴格,政務推行順利,不可以和他們交戰。君王還是自己認真考慮一下。”趙王大怒說:“使用上百萬軍隊,經年累歲地攻戰,沒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會得到十七座城,為什么不干?”趙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趙勝前去接受土地。
趙勝到上黨說:“敞國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趙勝,使臣趙勝對您說:‘請把三萬戶的城邑封賞給太守,千戶的封賞給縣令,各官吏的爵位都連升三級,能聚集到一起的民眾,每家賞賜金子六斤。’”馮亭流淚拒絕說:“這是我使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為君主守衛土地卻不能戰死,并且把它送給別人,這是第一不義;君王把土地獻給秦國,我沒有聽從君主的命令,這是第二不義;出賣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戶,這是第三不義。”馮亭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而回到韓國,對韓王說:“趙國聽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現在已發兵占領上黨了。”韓國報告秦國說:“趙國發兵占領上黨。”秦王大怒,命令公孫起、王齮率領軍隊與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交戰。
02
文言文訓練(二)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題。
沖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揚、徐盜賊方盛,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太尉李固曰:“帝雖幼少,擾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謀,及近日北鄉之事,皆秘不發喪,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從之,即暮發喪。太后委政宰輔,李固所言,太后多從之。黃門宦官為惡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疾之。
初,平原王冀既貶歸河間,其父請分蠡香縣以侯之,順帝許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曹騰等聞之,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蠢吾侯,富貴可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抑,冀意氣兇兇,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獨李固、杜喬堅守本議。固擾望眾心可立,復以書勸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誣李固、杜喬,太后素知喬忠,不許,冀遂收固下獄。門生渤海王調貫械上書,證固之枉,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亦要鈇锧詣闕通訴,太后招赦之。及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大將軍長史吳枯傷固之枉,與冀爭之。冀怒,不從,怒起入室,祐亦徑去,固遂死于獄中。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i大事,后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于義得類,夫復何言。”廣、戒得書悲漸,皆長嘆流涕而已。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梁氏之變》)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B. 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門宦官為惡者一皆斥遣”與“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兩句中“遣”字的含義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與“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兩句中“疾”字的含義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與“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妻”字的含義不同。
D.“佑亦徑去”與“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徑”字的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沖帝去世,揚州、徐州一帶盜賊猖撅,梁太后打算將宣布發喪一事推遲,最后聽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議,當晚就宣布發喪。
B.梁冀想要擁立劉志為帝,但是朝中眾臣卻與之意見不合,在曹騰等人的游說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議,會上他言辭激烈、氣勢洶洶。
C.梁冀誣陷李固和杜喬,還將李固逮捕并打人監牢,太后最終還是下詔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罷手,最后李固死于獄中。
D.李固臨終前與胡廣、趙戒一起上書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讓本朝的功業與文帝、宣帝時代一樣興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戀謬誤,他擔心漢朝衰弱從此便要開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梁太后以揚、徐盜賊方盛,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
(2)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
【答案】
10.(3 分)A
11.(3 分)D 【解析】“祐亦徑去”中的“徑”是徑直的意思,“懷其璧,從徑道亡”中的“徑”是小路的意思。
12.(3 分)D 【解析】李固臨終前不是與胡廣和趙戒一起上書朝廷,而是寫信給胡廣和趙戒。
13.(10 分)翻譯:
(1)(5 分)梁太后因為揚州、徐州一帶盜賊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達洛陽后再宣布發喪。(以:因為;方:正;須:等到。三點各 1 分,句意 2 分)
(2)(5 分)梁冀聽到這一消息,大為驚恐,懼怕李固的名聲和德行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根據前事舉發李固。(乃:于是;更:再次;奏:舉發。三點各 1 分,句意 2 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沖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為揚州、徐州一帶盜賊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達洛陽后再宣布發喪。太尉李固說:“皇帝年齡雖小,仍然是全國的君父。今日去世,人與神都感傷震驚,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隱匿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過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謀,以及近日迎立北鄉侯之事,都是秘不發喪所致,這是天下最大的禁忌,絕對不可以這樣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議,當晚就宣布發喪。梁太后把國家政事都交給輔政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議,梁太后大都采納。為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貶斥遣退,天下之人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卻對此十分痛恨。
起初,平原王劉翼被貶回河間以后,其父河間王劉開請求分蠡吾縣給劉翼,同時請封劉翼為侯,順帝同意了。劉翼死后,他的兒子劉志繼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志為妻,(就征召劉志來京都洛陽,)劉志剛抵達夏門亭,就趕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擁立劉志為帝。但眾臣的意見都與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憤憤不滿,但又無法強迫大家。曹騰等人聽說后,夜里前往梁冀那里游說:“將軍幾代都是皇親國戚,又執掌國家大權,賓客遍布天下,難免有些差錯。清河王嚴厲明察,假如真立為帝,那么將軍遭受禍難為期不遠,不如擁立蠡吾侯劉志,可以長久保全富貴。”梁冀認為曹騰等人說得很對。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進行商議,梁冀在會上氣勢洶洶,言辭嚴厲激烈,自胡廣、趙戒以下的大臣無不感到震懾畏懼,只有李固和杜喬仍堅持原來的主張。李固仍然希望擁立眾心歸附的清河王劉蒜,再次寫信勸說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誣陷李固和杜喬,梁太后向來了解杜喬的忠誠,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將李固逮捕下獄。(李固的)門生渤海人王調身戴刑具向朝廷上書,證明李固的冤枉。河內人趙承等數十人也在腰上系著腰斬時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訴,梁太后下詔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獄之時,京師洛陽的街市里巷到處歡呼萬歲。梁冀聽到這一消息,大為驚恐,懼怕李固的名聲和德行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根據前事舉發李固。大將軍長史吳祐對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傷感,與梁冀爭辯。梁冀大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氣沖沖地起身進入內室,吳祐也徑直離去,李固于是死于獄中。臨終之前,李固寫信給胡廣和趙戒說:“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輔佐,不顧個人安危,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本朝功業與文帝、宣帝時代相比一樣興隆。想不到滿朝梁姓之臣迷戀謬誤,而你等曲意順從,使吉祥化為兇險,使成功轉為失敗!漢朝衰弱從此開始。你等享受皇上豐厚的俸祿,看到社稷將要倒塌卻不去扶持,對于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會偏私阿曲?我的生命雖然結束,但已經得到仁義,還有什么可說。”胡廣、趙戒看到李固的書信悲痛慚愧,都長嘆流淚。
03
文言文訓練(三)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士之壟也。”宣王默默不悅。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并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zzd>閭里</zzd>,士之賤也,亦甚矣!”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為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B.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C.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D.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鎰是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秦始皇時期成為通用貨幣。
B.閭里,古代將皇城以外居住區劃分為國宅和閭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當車”的“當”指當作,與《與妻書》中“當哭相和也”的“當”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拜兩次,意思是表達敬意;有時亦作書信敬辭。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宣王對顏斶說“顏斶上前”,顏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這使齊宣王不高興,侍臣認為齊宣王可說“顏斶上前”,但顏斶不可說“大王上前”。
B.齊宣王怒問顏斶“王與士誰更高貴”,顏斶直言“士高貴,王不高貴”;齊宣王問“你有根據嗎”,顏斶以柳下季為例講明道理,齊宣王仍不高興。
C.顏斶認為當今時代諸侯數量之所以無法與上古相比,是因為當政者決策有誤,不重視士人;經過顏斶一番說辭,齊宣王改變了先前不悅的態度。
D.齊宣王為讓顏斶留在身邊,許諾一些物質待遇,但顏斶不為所動,他認為士人一旦顯達,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遙自在。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5分)
(2) 及今聞君子之言,乃為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5分)
【答案】
10.A[解析] “何則”為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意為“為什么呢”,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兩項;“出于鄙野”與“起農畝”結構相同,意思相近,表示出身卑賤的意思,“出于鄙野”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11.C[解析] “當哭相和也”的“當”是“應當”的意思。
12.B[解析] “以柳下季為例講明道理”概述不準確,根據原文的意思,應為以兩項“令曰”的內容為例。
13.(1)[答案] 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頭顱,竟比不上死去的賢士的墳墓。(“生”“曾”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 等到今天聽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為弟子。(“細人”“受”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上前!”顏斶也說:“大王上前!”齊宣王不高興。侍臣(責備顏斶)說:“大王,是一國之君,而你顏斶,只是一介臣子。大王說‘顏斶上前’,你也說‘大王上前’,(這樣做)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貪慕權勢,而大王上前則是謙恭待士。與其讓我(蒙受)趨炎附勢(的惡名),倒不如讓大王(獲取)禮賢下士(的美譽)。”齊宣王因憤怒而變了臉色,說:“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回答說:“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齊宣王說:“這話有根據嗎?”顏斶說:“有。以前秦國征伐齊國,(秦王)下令說:‘有敢去柳下季墳墓周圍五十步內打柴的,一概處死,決不寬赦。’又下令說:‘有能取得齊王首級的,封侯萬戶,賞賜千金。’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頭顱,竟比不上死去的賢士的墳墓。”齊宣王默不作聲,很不高興。侍臣都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上前來!大王擁有千乘之國,天下賢士,知仁行義的人都前來為齊王效力;有口才有智謀的,沒有不前來齊國發揮他們的才能;東西南北(四方諸侯),沒有敢不臣服的。現在那些清高的士人,卻被稱作普通民眾,徒步而行,處在田間(耕作),至于一般士人,則居于鄙陋窮僻之處或以看守門戶為生,士人的地位也太低賤了!”顏斶回答說:“這話不對。我聽說上古大禹時代,有上萬個諸侯國。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講究)道德淳厚的方法,(并且)得力于重用士人。所以虞舜出身于鄉村鄙野,得以成為天子。到商湯時代,有三千諸侯。當今時代,面向南稱孤道寡的諸侯只剩下二十四個。由此來看,難道不是因為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嗎?當諸侯漸漸被消滅,面臨亡國滅族的威脅時,即使想成為鄉野窮巷的尋常百姓,又怎么能辦到呢?”齊宣王嘆道:“唉!怎么能夠侮慢君子呢,寡人這是自取其辱呀!等到今天聽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為弟子。如果顏先生與寡人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車,先生的妻子兒女也必然錦衣玉食。”顏斶(聽后要求)告辭回家,說:“士人生在偏僻鄉野,經過推薦選用就接受俸祿,這也并不是說不尊貴顯達,可是這樣他們的形體精神從此難以完全屬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鄉下,晚點吃飯權當吃肉,悠閑散步權當坐車,不犯王法權當富貴,清靜純正權當自得其樂。發號施令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諫的,是我顏斶。我要講的主要道理已經說全了,希望大王允許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鄉。”于是,顏斶拜了兩拜后辭別離開。
04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黃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yú)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wò)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wěi)者,曰疏。臣請試言其親者。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wú)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施加)!動一親戚,天下圜(huán)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征矣,其勢盡又復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至于髖(kuān)髀(bì)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注] ①《治安策》是賈誼上書漢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曬。 ③髖髀(kuānbi):胯骨與股骨。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B.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C.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一
D.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帝,指傳說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傳他打敗炎帝等,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B.黃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車上以黃色綢緞為里子的車蓋。因而“黃屋”也指帝王的車。
C.“適啟其口”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兩句中的“適”字含義不同。
D.“雖在細民”與“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兩句中的“雖”字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合乎當時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據,觀點鮮明,對所論問題了如指掌,所提對策具體可行;情真意切,文筆生動。
B.作者認為,漢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靈王等七人都還健在的時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敘述了同姓諸侯王不遵法紀,野心勃勃,對抗朝廷,乃至陰謀叛亂等情況,作者憂國憂民、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國家,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會歸順天子,國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5分)
(2)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5分)
【答案】
10 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 、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原文標點.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 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 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時,因天之助, 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11.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 雖在細民”中的“雖”的意思 是“即使”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中的 “雖”意思是“雖然”。
12.B【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可以使天下太平”錯, 作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漢文帝無法把國家治理好。
13(1) 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 多的有一百多個城, 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 恩德是極深厚的了。
(得分點:“膏腴” “王” “渥” 各1 分 大意2 分)
13(2) 仁義恩厚, 好比是皇上的利刃; 權勢和法制, 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頭。(得分點:“芒刃”“斤斧” 判斷句式各1分! 大意2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題的關鍵點:“膏腴”意為“肥沃”“王”意為“使... 成為諸侯王” ;“ 渥”意為“深厚”第(2)小題的關鍵點:“芒刃” 意為“利刃”“斤斧” 意為“砍刀和斧頭” “權勢 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為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黃帝說:“太陽到了中午一定要曬東西,拿著刀子就要趕快去切割東西。”現在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使國家鞏固,民眾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會傷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殺他們的頭,這難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勢還有什么區別嗎?憑著皇帝的權力地位,趁著現在有利的時機,靠著上天的幫助,還對轉危為安、改亂為治的措施有所顧忌。假如陛下處于當年齊桓公的境地,還能不聯合諸侯恢復天下的秩序嗎?
高祖皇帝憑著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個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極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當中,反叛的事發生了九次。陛下跟這些王公的關系,并不是親自較量過才能之后而使他們甘心臣服的,也不是親自封他們當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寧,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寧的。
不過,還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說是關系疏遠。那就請允許我試著談談那些關系親近的同姓諸侯王吧。假如讓悼惠王統治著齊國,元王統治著楚國,中子統治著趙國,幽王統治著淮陽,共王統治著梁國,靈王統治著燕國,厲王統治著淮南,假如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即位為天子,能把國家治理好嗎?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系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作天子的人。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綢車蓋的車,漢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厲王那樣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召見他們又怎么能來呢?幸而召來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侯王就會瞪圓了眼睛驚起來反抗。陛下的臣子當中雖然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經刺進了他的胸膛。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一定會危害國家,關系親近的諸侯王一定會作亂,這已經被事實證明了。那些自負強大而發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幸運地戰勝他們了,可是并沒有改變造成叛亂的原因。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動叛亂,已有征兆了,形勢又完全恢復到以前那種狀態。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頭牛,而鋒利的刃并沒有變鈍,這是因為他所刮別割剝的,都是順著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對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頭。仁義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權勢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頭。如今的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棄砍刀、斧頭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認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斷。為什么仁義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濟北王的身上呢?因為形勢不允許啊!
我私下里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車輪的輻條聚集向車軸那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感到他們很安穩,因此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了。
01
文言文訓練(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軍臨熒陽,一軍臨太行。韓恐,使陽成君入謝于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
上黨之守馮亭曰:“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守三十日,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內之于王,唯王才之。”趙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愿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王大怒曰:“夫用百萬之眾,攻戰逾年歷歲,未見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使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馮亭垂涕而勉曰:“是吾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辭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兵已取之矣。”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于長平。
(摘編自《戰國策?趙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B.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C.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D.昔者秦楚/戰于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入謝于秦”和“謝漢使曰:‘武等實在’”的“謝”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陽君中的“君”是古代的一種封號,文中平陽君指趙豹,他受封為平陽君。
C.“臣聞圣人……”中的 “圣人”指孔子,意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敝邑之王”中“敝”,指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謙稱,如:敝人、敝處、敝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紹了秦國和楚國交戰的歷史,訴說了韓國追求私利,不守盟約的情況,為進攻韓國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韓國的領土。
B.馮亭堅守不住上黨,但并沒有把上黨獻給秦國,而是找了個借口,把上黨送給了趙國,趙王十分高興,這說明趙王目光短淺,被眼前的利益誘惑。
C.平陽君趙豹堅決反對趙王接受上黨,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客觀地分析了形勢,但他的建議惹怒了趙王,趙王還是派遣趙勝前去接受了上黨之地。
D.馮亭面對趙國國君的封賞,流下了眼淚,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認為已經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說明他是一個有遠見、有智謀、有忠義之心的臣子。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
(2)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答案】
10.C
11. C(指孔子錯)
12.C(“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無中生有)
13.(1)臣下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死。
(悉:全部;卒:最后守住;應:對付;死:為國戰死。每點1分)
(2) 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
(被:承受;雖:即使;強大:強大的國家;小弱:弱小的國家。每點1分)
參考譯文:
秦昭王對公子他說:“從前秦國、楚國在藍田交戰,韓國派出精銳部隊幫助秦軍,可是秦軍戰斗不利,韓國因此反與楚國聯合,不堅守盟約,只追求利益。韓國對于我國來說,是心腹之患。我準備進攻他們,怎么樣?”公子他說:“君王出兵韓國,韓國一定恐懼,恐懼就可以不用戰爭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說:“好。”于是就出動軍隊,一支軍隊逼近滎陽,一支軍隊逼近太行。韓國十分恐懼,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作為講和的條件。
上黨的太守馮亭說:“臣下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對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為國戰死。”馮亭堅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請求趙孝成王說:“韓國不能守住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可是上黨的民眾都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愿意做趙國的臣民。現在上黨擁有十七個縣,愿意拜獻給大王,希望君王裁決這件事。”趙王大喜過望,召來平陽君并告訴他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將要把它獻給秦國,上黨的吏民不想做秦國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趙國的臣民。如今馮亭派使者把上黨獻給寡人,你看怎么樣?”趙豹回答說:“臣下聽說圣人認為無故獲利是最大的禍患。”趙王說:“人們懷戀我的恩義,怎么說是無故獲利呢?”趙豹說:“秦國逐漸侵占韓國的土地,中間斷絕了上黨通韓國的道路,使他們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認為可以坐得上黨。秦國承受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而弱小的國家卻能從強大的國家手中得到嗎?如今君王得到上黨,可以說是有緣故嗎?況且秦國用牛耕種,從水道運送軍糧,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將士列陣在上黨,法令嚴格,政務推行順利,不可以和他們交戰。君王還是自己認真考慮一下。”趙王大怒說:“使用上百萬軍隊,經年累歲地攻戰,沒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會得到十七座城,為什么不干?”趙豹退出去。于是就派遣趙勝前去接受土地。
趙勝到上黨說:“敞國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趙勝,使臣趙勝對您說:‘請把三萬戶的城邑封賞給太守,千戶的封賞給縣令,各官吏的爵位都連升三級,能聚集到一起的民眾,每家賞賜金子六斤。’”馮亭流淚拒絕說:“這是我使自己處在三不義的境地了:為君主守衛土地卻不能戰死,并且把它送給別人,這是第一不義;君王把土地獻給秦國,我沒有聽從君主的命令,這是第二不義;出賣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戶,這是第三不義。”馮亭辭謝了趙國的封賞而回到韓國,對韓王說:“趙國聽說韓國不能堅守上黨,現在已發兵占領上黨了。”韓國報告秦國說:“趙國發兵占領上黨。”秦王大怒,命令公孫起、王齮率領軍隊與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交戰。
02
文言文訓練(二)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題。
沖帝永嘉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梁太后以揚、徐盜賊方盛,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太尉李固曰:“帝雖幼少,擾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人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沙丘之謀,及近日北鄉之事,皆秘不發喪,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從之,即暮發喪。太后委政宰輔,李固所言,太后多從之。黃門宦官為惡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治平,而梁冀深忌疾之。
初,平原王冀既貶歸河間,其父請分蠡香縣以侯之,順帝許之。冀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曹騰等聞之,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蠢吾侯,富貴可長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抑,冀意氣兇兇,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獨李固、杜喬堅守本議。固擾望眾心可立,復以書勸冀,冀愈激怒。梁冀因誣李固、杜喬,太后素知喬忠,不許,冀遂收固下獄。門生渤海王調貫械上書,證固之枉,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亦要鈇锧詣闕通訴,太后招赦之。及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大將軍長史吳枯傷固之枉,與冀爭之。冀怒,不從,怒起入室,祐亦徑去,固遂死于獄中。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肚,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i大事,后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于義得類,夫復何言。”廣、戒得書悲漸,皆長嘆流涕而已。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梁氏之變》)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B. 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C.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D.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門亭會/帝崩/梁冀欲立志/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門宦官為惡者一皆斥遣”與“太守即遣人隨其往”(《桃花源記》)兩句中“遣”字的含義不同。
B.“而梁冀深忌疾之”與“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勸學》)兩句中“疾”字的含義不同。
C.“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與“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妻”字的含義不同。
D.“佑亦徑去”與“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句中“徑”字的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沖帝去世,揚州、徐州一帶盜賊猖撅,梁太后打算將宣布發喪一事推遲,最后聽取了太尉李固的建議,當晚就宣布發喪。
B.梁冀想要擁立劉志為帝,但是朝中眾臣卻與之意見不合,在曹騰等人的游說后,他重新召集大臣商議,會上他言辭激烈、氣勢洶洶。
C.梁冀誣陷李固和杜喬,還將李固逮捕并打人監牢,太后最終還是下詔赦免了李固,可梁冀仍不肯罷手,最后李固死于獄中。
D.李固臨終前與胡廣、趙戒一起上書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想要讓本朝的功業與文帝、宣帝時代一樣興隆,并痛斥梁姓之臣迷戀謬誤,他擔心漢朝衰弱從此便要開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梁太后以揚、徐盜賊方盛,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喪。
(2)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
【答案】
10.(3 分)A
11.(3 分)D 【解析】“祐亦徑去”中的“徑”是徑直的意思,“懷其璧,從徑道亡”中的“徑”是小路的意思。
12.(3 分)D 【解析】李固臨終前不是與胡廣和趙戒一起上書朝廷,而是寫信給胡廣和趙戒。
13.(10 分)翻譯:
(1)(5 分)梁太后因為揚州、徐州一帶盜賊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達洛陽后再宣布發喪。(以:因為;方:正;須:等到。三點各 1 分,句意 2 分)
(2)(5 分)梁冀聽到這一消息,大為驚恐,懼怕李固的名聲和德行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根據前事舉發李固。(乃:于是;更:再次;奏:舉發。三點各 1 分,句意 2 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東漢沖帝永嘉元年春季正月戊戌(初六)日,沖帝在玉堂前殿去世。梁太后因為揚州、徐州一帶盜賊正盛,打算等征召的各路王侯抵達洛陽后再宣布發喪。太尉李固說:“皇帝年齡雖小,仍然是全國的君父。今日去世,人與神都感傷震驚,哪有做子女的反而共同隱匿君父去世消息的道理!過去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謀,以及近日迎立北鄉侯之事,都是秘不發喪所致,這是天下最大的禁忌,絕對不可以這樣做。”梁太后接受了建議,當晚就宣布發喪。梁太后把國家政事都交給輔政大臣,李固所提出的建議,梁太后大都采納。為非作歹的宦官一律被貶斥遣退,天下之人都期望政治清明,而梁冀卻對此十分痛恨。
起初,平原王劉翼被貶回河間以后,其父河間王劉開請求分蠡吾縣給劉翼,同時請封劉翼為侯,順帝同意了。劉翼死后,他的兒子劉志繼承侯爵,梁太后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志為妻,(就征召劉志來京都洛陽,)劉志剛抵達夏門亭,就趕上皇帝去世,梁冀想擁立劉志為帝。但眾臣的意見都與梁冀不同,(梁冀)心里憤憤不滿,但又無法強迫大家。曹騰等人聽說后,夜里前往梁冀那里游說:“將軍幾代都是皇親國戚,又執掌國家大權,賓客遍布天下,難免有些差錯。清河王嚴厲明察,假如真立為帝,那么將軍遭受禍難為期不遠,不如擁立蠡吾侯劉志,可以長久保全富貴。”梁冀認為曹騰等人說得很對。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進行商議,梁冀在會上氣勢洶洶,言辭嚴厲激烈,自胡廣、趙戒以下的大臣無不感到震懾畏懼,只有李固和杜喬仍堅持原來的主張。李固仍然希望擁立眾心歸附的清河王劉蒜,再次寫信勸說梁冀,梁冀更加怒不可遏。梁冀于是誣陷李固和杜喬,梁太后向來了解杜喬的忠誠,不同意此事。梁冀于是將李固逮捕下獄。(李固的)門生渤海人王調身戴刑具向朝廷上書,證明李固的冤枉。河內人趙承等數十人也在腰上系著腰斬時所用的刑具,一起上朝去申訴,梁太后下詔赦免李固。等李固出獄之時,京師洛陽的街市里巷到處歡呼萬歲。梁冀聽到這一消息,大為驚恐,懼怕李固的名聲和德行最終會成為自己的禍害,于是再次根據前事舉發李固。大將軍長史吳祐對李固被冤枉一事十分傷感,與梁冀爭辯。梁冀大怒,不肯接受,(梁冀)怒氣沖沖地起身進入內室,吳祐也徑直離去,李固于是死于獄中。臨終之前,李固寫信給胡廣和趙戒說:“我李固蒙受朝廷厚恩,所以才竭力輔佐,不顧個人安危,志向是扶持匡正朝廷,使本朝功業與文帝、宣帝時代相比一樣興隆。想不到滿朝梁姓之臣迷戀謬誤,而你等曲意順從,使吉祥化為兇險,使成功轉為失敗!漢朝衰弱從此開始。你等享受皇上豐厚的俸祿,看到社稷將要倒塌卻不去扶持,對于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良史怎么會偏私阿曲?我的生命雖然結束,但已經得到仁義,還有什么可說。”胡廣、趙戒看到李固的書信悲痛慚愧,都長嘆流淚。
03
文言文訓練(三)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士之壟也。”宣王默默不悅。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并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zzd>閭里</zzd>,士之賤也,亦甚矣!”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為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四》)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B.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C.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D.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鎰是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秦始皇時期成為通用貨幣。
B.閭里,古代將皇城以外居住區劃分為國宅和閭里,后者指一般平民居住之地。
C.“安步以當車”的“當”指當作,與《與妻書》中“當哭相和也”的“當”相同。
D.再拜是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拜兩次,意思是表達敬意;有時亦作書信敬辭。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齊宣王對顏斶說“顏斶上前”,顏斶回了一句“大王上前”,這使齊宣王不高興,侍臣認為齊宣王可說“顏斶上前”,但顏斶不可說“大王上前”。
B.齊宣王怒問顏斶“王與士誰更高貴”,顏斶直言“士高貴,王不高貴”;齊宣王問“你有根據嗎”,顏斶以柳下季為例講明道理,齊宣王仍不高興。
C.顏斶認為當今時代諸侯數量之所以無法與上古相比,是因為當政者決策有誤,不重視士人;經過顏斶一番說辭,齊宣王改變了先前不悅的態度。
D.齊宣王為讓顏斶留在身邊,許諾一些物質待遇,但顏斶不為所動,他認為士人一旦顯達,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了,不如回家逍遙自在。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5分)
(2) 及今聞君子之言,乃為細人之行,愿請受為弟子。(5分)
【答案】
10.A[解析] “何則”為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意為“為什么呢”,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C兩項;“出于鄙野”與“起農畝”結構相同,意思相近,表示出身卑賤的意思,“出于鄙野”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
11.C[解析] “當哭相和也”的“當”是“應當”的意思。
12.B[解析] “以柳下季為例講明道理”概述不準確,根據原文的意思,應為以兩項“令曰”的內容為例。
13.(1)[答案] 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頭顱,竟比不上死去的賢士的墳墓。(“生”“曾”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 等到今天聽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為弟子。(“細人”“受”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上前!”顏斶也說:“大王上前!”齊宣王不高興。侍臣(責備顏斶)說:“大王,是一國之君,而你顏斶,只是一介臣子。大王說‘顏斶上前’,你也說‘大王上前’,(這樣做)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貪慕權勢,而大王上前則是謙恭待士。與其讓我(蒙受)趨炎附勢(的惡名),倒不如讓大王(獲取)禮賢下士(的美譽)。”齊宣王因憤怒而變了臉色,說:“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回答說:“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齊宣王說:“這話有根據嗎?”顏斶說:“有。以前秦國征伐齊國,(秦王)下令說:‘有敢去柳下季墳墓周圍五十步內打柴的,一概處死,決不寬赦。’又下令說:‘有能取得齊王首級的,封侯萬戶,賞賜千金。’由此看來,活著的國君的頭顱,竟比不上死去的賢士的墳墓。”齊宣王默不作聲,很不高興。侍臣都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上前來!大王擁有千乘之國,天下賢士,知仁行義的人都前來為齊王效力;有口才有智謀的,沒有不前來齊國發揮他們的才能;東西南北(四方諸侯),沒有敢不臣服的。現在那些清高的士人,卻被稱作普通民眾,徒步而行,處在田間(耕作),至于一般士人,則居于鄙陋窮僻之處或以看守門戶為生,士人的地位也太低賤了!”顏斶回答說:“這話不對。我聽說上古大禹時代,有上萬個諸侯國。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講究)道德淳厚的方法,(并且)得力于重用士人。所以虞舜出身于鄉村鄙野,得以成為天子。到商湯時代,有三千諸侯。當今時代,面向南稱孤道寡的諸侯只剩下二十四個。由此來看,難道不是因為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嗎?當諸侯漸漸被消滅,面臨亡國滅族的威脅時,即使想成為鄉野窮巷的尋常百姓,又怎么能辦到呢?”齊宣王嘆道:“唉!怎么能夠侮慢君子呢,寡人這是自取其辱呀!等到今天聽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希望先生能接受寡人為弟子。如果顏先生與寡人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車,先生的妻子兒女也必然錦衣玉食。”顏斶(聽后要求)告辭回家,說:“士人生在偏僻鄉野,經過推薦選用就接受俸祿,這也并不是說不尊貴顯達,可是這樣他們的形體精神從此難以完全屬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鄉下,晚點吃飯權當吃肉,悠閑散步權當坐車,不犯王法權當富貴,清靜純正權當自得其樂。發號施令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諫的,是我顏斶。我要講的主要道理已經說全了,希望大王允許我回去,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的家鄉。”于是,顏斶拜了兩拜后辭別離開。
04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黃帝曰:“日中必熭(wèi),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yú)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wò)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wěi)者,曰疏。臣請試言其親者。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wú)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施加)!動一親戚,天下圜(huán)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雖賢,誰與領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征矣,其勢盡又復然。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至于髖(kuān)髀(bì)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注] ①《治安策》是賈誼上書漢文帝的奏章。②熭(wèi):暴曬。 ③髖髀(kuānbi):胯骨與股骨。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B.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C.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一
D.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黃帝,指傳說中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相傳他打敗炎帝等,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B.黃屋,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車上以黃色綢緞為里子的車蓋。因而“黃屋”也指帝王的車。
C.“適啟其口”與“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兩句中的“適”字含義不同。
D.“雖在細民”與“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六國論》)兩句中的“雖”字含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合乎當時的政治需要,言必有據,觀點鮮明,對所論問題了如指掌,所提對策具體可行;情真意切,文筆生動。
B.作者認為,漢文帝如果在悼惠王、元王、幽王、恭王、靈王等七人都還健在的時候登上皇位,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C.文章敘述了同姓諸侯王不遵法紀,野心勃勃,對抗朝廷,乃至陰謀叛亂等情況,作者憂國憂民、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
D.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如果能按照他提出的策略治理國家,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而會歸順天子,國家因此太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5分)
(2)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5分)
【答案】
10 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 、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原文標點.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 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 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 乘今之時,因天之助, 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11.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 雖在細民”中的“雖”的意思 是“即使”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中的 “雖”意思是“雖然”。
12.B【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和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可以使天下太平”錯, 作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漢文帝無法把國家治理好。
13(1) 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 多的有一百多個城, 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 恩德是極深厚的了。
(得分點:“膏腴” “王” “渥” 各1 分 大意2 分)
13(2) 仁義恩厚, 好比是皇上的利刃; 權勢和法制, 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頭。(得分點:“芒刃”“斤斧” 判斷句式各1分! 大意2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題的關鍵點:“膏腴”意為“肥沃”“王”意為“使... 成為諸侯王” ;“ 渥”意為“深厚”第(2)小題的關鍵點:“芒刃” 意為“利刃”“斤斧” 意為“砍刀和斧頭” “權勢 法制! 人主之斤斧也” 為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黃帝說:“太陽到了中午一定要曬東西,拿著刀子就要趕快去切割東西。”現在按照這個道理去做,使國家鞏固,民眾安全,是很容易的,假如不趁早采取措施,就會傷害骨肉之情,以致要殺他們的頭,這難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勢還有什么區別嗎?憑著皇帝的權力地位,趁著現在有利的時機,靠著上天的幫助,還對轉危為安、改亂為治的措施有所顧忌。假如陛下處于當年齊桓公的境地,還能不聯合諸侯恢復天下的秩序嗎?
高祖皇帝憑著他的明智威武登上了天子之位,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個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極深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當中,反叛的事發生了九次。陛下跟這些王公的關系,并不是親自較量過才能之后而使他們甘心臣服的,也不是親自封他們當諸侯王的。即使高祖皇帝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寧,所以我知道陛下是不能得到安寧的。
不過,還有可以推托的借口,說是關系疏遠。那就請允許我試著談談那些關系親近的同姓諸侯王吧。假如讓悼惠王統治著齊國,元王統治著楚國,中子統治著趙國,幽王統治著淮陽,共王統治著梁國,靈王統治著燕國,厲王統治著淮南,假如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即位為天子,能把國家治理好嗎?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系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作天子的人。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綢車蓋的車,漢朝的法令在那里不能推行。即使能推行,像厲王那樣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召見他們又怎么能來呢?幸而召來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侯王就會瞪圓了眼睛驚起來反抗。陛下的臣子當中雖然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諸侯王,刺客的匕首就已經刺進了他的胸膛。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系疏遠的諸侯王一定會危害國家,關系親近的諸侯王一定會作亂,這已經被事實證明了。那些自負強大而發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幸運地戰勝他們了,可是并沒有改變造成叛亂的原因。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動叛亂,已有征兆了,形勢又完全恢復到以前那種狀態。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頭牛,而鋒利的刃并沒有變鈍,這是因為他所刮別割剝的,都是順著肉的肌理下刀。至于對付胯骨、大腿骨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頭。仁義恩厚,好比是皇上的利刃;權勢和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和斧頭。如今的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棄砍刀、斧頭不用,而想用刀刃去碰,我認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斷。為什么仁義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濟北王的身上呢?因為形勢不允許啊!
我私下里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叛。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車輪的輻條聚集向車軸那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感到他們很安穩,因此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