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西歐各國在17世紀末發展迅速,而俄國仍舊是閉塞落后的內陸國家。為了打開通向西歐的海路。(奪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羅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開通向歐洲的海路)2)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掌權,立志改革,微服出訪西歐使其了解了國際形勢。目的是鞏固沙皇的統治,實現富國強兵。
2、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軍事改革:按照歐洲方式改造軍隊:(目的:滿足軍隊經費的需要)A實行征兵制,貴族和農民都要服兵役;B重視發展海軍,建立龐大的軍隊 。影響: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2)經濟改革:A鼓勵私人辦企業,工廠主有權向貴族購買農奴充當勞動力;B實行重商主義,保護關稅,增添新稅種 ;C將原來按戶收稅改為按每個男性農奴征收“人頭稅”;3)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A中央設置參政院,直屬沙皇;B地方設總督,直接聽命于沙皇;C廢除舊貴族特權。4)文化教育與生活習俗改革:A、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聘請外國人到俄國傳授先進的科技B、發展各種公共事業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點:(1)移植西方文明,全盤西化;(2)未觸及俄國落后的根源------農奴制;(3)用殘暴手段推行改革。
3、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影響
1)、性質: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僅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沒有學習西方制度;②手段的過于野蠻和粗暴(鎮壓近衛軍;處死太子);③農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征兵和征調勞工)④從長遠看,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3)、改革的積極意義:①增強俄國實力,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取得很大成效,俄國取得了對歐洲事務的發言權,躋身歐洲強國的行列)②宣告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正式誕生;③客觀上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④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如何評價彼得一世?(是“暴君”還是“大帝”?請用史實說明)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仿照西歐實行軍事和經濟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使俄國跟上了西歐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國強大的基礎,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稱為俄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廢除農奴制度(2)侵略擴張也給歐亞人民帶來了災難;(3)野蠻、粗暴的手段推進(4)改革加重農奴的負擔
補充:【重商主義】 資本主義早期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
主要內容:1、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足的標志;2、主張積極發展工商業;3、鼓勵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
歷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引起商業競爭和殖民爭奪,導致殖民戰爭;
二、亞歷山大改革
1.原因:(1)主要矛盾: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與落后的封建農奴制之間的矛盾。
(2)19世紀上半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俄國是封建農奴制國家,農奴貧困,沒有人身自由,造成國內市場狹小,缺乏自由勞動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慘敗,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經濟危機,為了挽救統治危機,不得不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法令。
2.內容
(1)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2)農奴可以得一塊份地,但必須以高價贖買。
3.意義、后果
(1)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2)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步伐。
(3)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三、俄國十月革命
1.背景(1)經濟:農奴制改革后,俄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2)政治:俄國具有濃厚的軍事封建色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
(3)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惡化國內局勢,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4)主觀: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列寧主義誕生。
2.過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綱”: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臨時政府血腥鎮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的示威游行,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其他城市的起義也相繼取得成功。
4、意義
(1)對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
(2)對世界①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②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③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6、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
(1)指導思想: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學說。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
(3)發展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階段。
(4)斗爭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式奪取政權。
7、十月革命與俄國現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在俄國初步確立。
(2)經濟上: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開辟了蘇維埃政權通向現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和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
一、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西歐各國在17世紀末發展迅速,而俄國仍舊是閉塞落后的內陸國家。為了打開通向西歐的海路。(奪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羅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開通向歐洲的海路)2)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掌權,立志改革,微服出訪西歐使其了解了國際形勢。目的是鞏固沙皇的統治,實現富國強兵。
2、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軍事改革:按照歐洲方式改造軍隊:(目的:滿足軍隊經費的需要)A實行征兵制,貴族和農民都要服兵役;B重視發展海軍,建立龐大的軍隊 。影響: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2)經濟改革:A鼓勵私人辦企業,工廠主有權向貴族購買農奴充當勞動力;B實行重商主義,保護關稅,增添新稅種 ;C將原來按戶收稅改為按每個男性農奴征收“人頭稅”;3)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A中央設置參政院,直屬沙皇;B地方設總督,直接聽命于沙皇;C廢除舊貴族特權。4)文化教育與生活習俗改革:A、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聘請外國人到俄國傳授先進的科技B、發展各種公共事業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點:(1)移植西方文明,全盤西化;(2)未觸及俄國落后的根源------農奴制;(3)用殘暴手段推行改革。
3、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影響
1)、性質: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僅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沒有學習西方制度;②手段的過于野蠻和粗暴(鎮壓近衛軍;處死太子);③農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征兵和征調勞工)④從長遠看,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3)、改革的積極意義:①增強俄國實力,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取得很大成效,俄國取得了對歐洲事務的發言權,躋身歐洲強國的行列)②宣告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正式誕生;③客觀上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④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如何評價彼得一世?(是“暴君”還是“大帝”?請用史實說明)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仿照西歐實行軍事和經濟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使俄國跟上了西歐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國強大的基礎,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稱為俄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廢除農奴制度(2)侵略擴張也給歐亞人民帶來了災難;(3)野蠻、粗暴的手段推進(4)改革加重農奴的負擔
補充:【重商主義】 資本主義早期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
主要內容:1、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足的標志;2、主張積極發展工商業;3、鼓勵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
歷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引起商業競爭和殖民爭奪,導致殖民戰爭;
二、亞歷山大改革
1.原因:(1)主要矛盾: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與落后的封建農奴制之間的矛盾。
(2)19世紀上半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俄國是封建農奴制國家,農奴貧困,沒有人身自由,造成國內市場狹小,缺乏自由勞動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慘敗,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經濟危機,為了挽救統治危機,不得不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法令。
2.內容
(1)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2)農奴可以得一塊份地,但必須以高價贖買。
3.意義、后果
(1)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2)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步伐。
(3)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三、俄國十月革命
1.背景(1)經濟:農奴制改革后,俄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2)政治:俄國具有濃厚的軍事封建色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
(3)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惡化國內局勢,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4)主觀: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列寧主義誕生。
2.過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綱”: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臨時政府血腥鎮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的示威游行,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其他城市的起義也相繼取得成功。
4、意義
(1)對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
(2)對世界①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②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③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6、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
(1)指導思想: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學說。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
(3)發展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階段。
(4)斗爭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式奪取政權。
7、十月革命與俄國現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在俄國初步確立。
(2)經濟上: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開辟了蘇維埃政權通向現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和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
一、彼得大帝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西歐各國在17世紀末發展迅速,而俄國仍舊是閉塞落后的內陸國家。為了打開通向西歐的海路。(奪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羅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開通向歐洲的海路)2)可能性:1689年,彼得一世掌權,立志改革,微服出訪西歐使其了解了國際形勢。目的是鞏固沙皇的統治,實現富國強兵。
2、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軍事改革:按照歐洲方式改造軍隊:(目的:滿足軍隊經費的需要)A實行征兵制,貴族和農民都要服兵役;B重視發展海軍,建立龐大的軍隊 。影響: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2)經濟改革:A鼓勵私人辦企業,工廠主有權向貴族購買農奴充當勞動力;B實行重商主義,保護關稅,增添新稅種 ;C將原來按戶收稅改為按每個男性農奴征收“人頭稅”;3)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A中央設置參政院,直屬沙皇;B地方設總督,直接聽命于沙皇;C廢除舊貴族特權。4)文化教育與生活習俗改革:A、派遣留學生到歐洲學習,聘請外國人到俄國傳授先進的科技B、發展各種公共事業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點:(1)移植西方文明,全盤西化;(2)未觸及俄國落后的根源------農奴制;(3)用殘暴手段推行改革。
3、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影響
1)、性質: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僅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沒有學習西方制度;②手段的過于野蠻和粗暴(鎮壓近衛軍;處死太子);③農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征兵和征調勞工)④從長遠看,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3)、改革的積極意義:①增強俄國實力,俄國躋身于歐洲強國的行列,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取得很大成效,俄國取得了對歐洲事務的發言權,躋身歐洲強國的行列)②宣告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正式誕生;③客觀上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④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4)如何評價彼得一世?(是“暴君”還是“大帝”?請用史實說明)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仿照西歐實行軍事和經濟改革,增強了國家實力,使俄國跟上了西歐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國強大的基礎,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稱為俄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1)是未能廢除農奴制度(2)侵略擴張也給歐亞人民帶來了災難;(3)野蠻、粗暴的手段推進(4)改革加重農奴的負擔
補充:【重商主義】 資本主義早期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
主要內容:1、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足的標志;2、主張積極發展工商業;3、鼓勵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
歷史作用:1、增加政府收入,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引起商業競爭和殖民爭奪,導致殖民戰爭;
二、亞歷山大改革
1.原因:(1)主要矛盾: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與落后的封建農奴制之間的矛盾。
(2)19世紀上半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俄國是封建農奴制國家,農奴貧困,沒有人身自由,造成國內市場狹小,缺乏自由勞動力。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慘敗,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經濟危機,為了挽救統治危機,不得不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法令。
2.內容
(1)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2)農奴可以得一塊份地,但必須以高價贖買。
3.意義、后果
(1)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2)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步伐。
(3)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三、俄國十月革命
1.背景(1)經濟:農奴制改革后,俄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
(2)政治:俄國具有濃厚的軍事封建色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
(3)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惡化國內局勢,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4)主觀: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列寧主義誕生。
2.過程:(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綱”: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臨時政府血腥鎮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的示威游行,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其他城市的起義也相繼取得成功。
4、意義
(1)對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
(2)對世界①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②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③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6、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
(1)指導思想: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學說。
(2)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革命道路。
(3)發展階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階段。
(4)斗爭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式奪取政權。
7、十月革命與俄國現代化
(1)政治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在俄國初步確立。
(2)經濟上: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開辟了蘇維埃政權通向現代化的道路。
(3)文化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和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