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尖銳,雅典政局動蕩不安。(2) 隨著工商業發展,工商業奴隸主階層反對貴族專權,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3) 梭倫當選為首席行政官,立志改革,振興城邦。(1) 頒布“解負令”,下令取消一切債務,禁止以土地和人身作抵押。(2)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按財產的數量將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力越多,應盡的義務也越多。(3) 改革國家機構。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執掌最高統治權;設立公民陪審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4)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大大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5、特點:改革存在“中庸”的色彩,企圖用妥協的辦法來求得斗爭雙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4)改革中的“中庸“精神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價值基礎。(3)允許貴族報留祖傳地產,氏族制度的殘余仍得以存續。
(1)戰國時期,秦國政治、經濟、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國。(1)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2)政治上:普遍推行縣制;制定秦律;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4)軍事上: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5)風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6、特點: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1)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較為徹底的一次改革運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致后世的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2)經濟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為秦國農業發展帶來生機。(3)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4)軍事上,積極地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使秦國在對外兼并戰爭重掌握了主動權。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斗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決定了此次變法的局限,表現為:④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1)北魏統一北方,創造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2)北魏統治者重視學習漢文化,成為孝文帝改革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4)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北魏社會的發展,孝文帝實行改革。(1)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推動了鮮卑族柚木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2)使北魏進一步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為隋唐時期結束分裂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
(1)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費,形成積貧積弱局面。(2)農民起義和兵變相繼爆發,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引起嚴重的社會危機。(3)要求改革的勢力同守舊勢力斗爭激烈,出現朋黨之爭,統治階級矛盾突出。(5)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主持變法。3、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 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1)理財之法:推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2)強兵之法:整頓軍隊,推行保甲法、將兵法、保馬法,設軍器監等。(3)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唯才用人等。(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2)下層官吏沒有很好地執行變法的措施,危害了百姓的利益。(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給農民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1)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2)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改革使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3)導火線:1517年,羅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贖罪券。(1)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2)使德國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形成了一種新教——路德宗。(5)國際性影響廣泛,日內瓦也由此成為“新教的羅馬”。1、時間:1532年開始,1534年國會通過了著名的“至尊法案”。(1)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2)斷絕了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關系。(3)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召開教會、審查教規的權力。(1)擺脫了羅馬教權的桎梏,鞏固了日益強大的王權。(2)使英國基督教成為英國國教,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3)天主教會被剝奪的大多數財產落到新興資產階級手里,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4)在宗教信仰和神學思想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不利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發展官辦工廠,重點發展軍事工業,同時創辦民用工業;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設立中央機構國務會議和咨議會,建立省縣鄉村各級行政機構)。(3)文化上,創辦學校;外聘專家;選派留學生;出版翻譯學術著作和普通讀物;創辦了阿拉伯文的報紙。(4)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加強訓練軍隊;建軍校培養軍官;裝備先進武器;建立船隊。(1)經濟上,推進了埃及近代化進程,提高了生產力,發展了農業、商業,建立了近代工廠,使長期停滯的埃及社會煥發了生機活力,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這些都為埃及的經濟獨立、制止西方資本的大規模滲透奠定了較堅實的基礎,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2)政治上,結束了埃及長期動亂、分裂、割據的局面,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3)文化上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促進了文化繁榮。(4)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壯大了國力,使之成為維護獨立主權的堅強后盾,使埃及實際上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占埃及的進程。(3)革命民主主義者積極發動武裝起義,準備推翻俄國農奴制,心思潮涌動。3、性質:由沙皇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主持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促進了俄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促進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使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剝削方式在農村繼續報留。(2)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2)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為明治維新準備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3)西方列強的殖民侵入激化民族矛盾,“黑船事件”后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3、性質:為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1)政治上:實行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實行四民平等;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2)經濟上:殖產興業;承認土地私有制,統一征收地稅,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4)軍事上:實行義務兵役制,改進軍事裝備,培養軍事人才。(1)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先進的工業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亞洲第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2)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4)日本完全廢除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步成為列強。(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封建軍國主義色彩濃厚。(2)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給亞洲鄰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遭遇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3)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4)有早期維新思潮作為思想基礎,后期康梁維新思想傳播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啟發民智。3、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1)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組織發動“公車上書”。(2)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鼓吹變法,并組織強學會。(3)1896年8月,為了宣傳變法而制造輿論中心,《時務報》在上海創刊。(4)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5)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學報》。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6)1898年4月,康有為同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7)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布新。(8)1898年9月21日,慈禧“臨朝訓政”,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運動失敗。戊戌政變后,慈禧將光緒帝囚禁在瀛臺,并下令逮捕維新人士;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害。(1)政治上:鼓勵官紳士民上書言事;諭令各省督府舉薦新政人才;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準其自謀生計。(2)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獎勵創新發明;鼓勵商辦鐵路、礦業;改革財政;興辦郵政。(3)文化教育上: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大學堂,籌設專門學堂;鼓勵私人辦學,選派留學生到海外留學;準許民間創立報館;設立譯書局。(1)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3)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創了新的時代風氣、社會輿論和思想觀念。(1)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并對封建制度寄予希望。(2)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